新闻动态

珞琭子的《三命消息赋》成书与作者考

图片

        珞琭子,为命理学祖宗书《三命消息赋》的作者,自成书以来,为其注解者无数,又开出禄命与子平两大流派,为天下论命所祖,但其赋文的成书背景与主体内容,运用方法,包括其本人都是一个迷,命理诸家看法亦各有不同,今日闲暇,重新翻阅其书,又对汉唐宋之间的史书爬梳整理一番,综合前贤的观点看法,给出结论。

一:从“三命说”起源谈起

赋中为“三命消息赋”,顾名思义,是论人的三命的,三命者,干禄,支命,纳音身之谓也。

德清爬梳史料,认为“三命”的概念”其实非常早,起码在东汉时期的王冲《论衡》便已有具体的三命定义,并且发扬孔子的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”的思想。

《论衡》在《命义篇》讲:

传曰:“说命有三,一曰正命,二曰随命,三曰遭命。”

正命,谓本禀之自得吉也,性然骨善,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,故曰正命。

随命者,戳力操行而吉福至,纵情施欲而凶祸到,故曰随命。

遭命者,行善得恶,非所冀望,逢遭於外而得凶祸,故曰遭命。

凡人受命,在父母施气之时,已得吉凶矣。

以上可以看出,三命在东汉时期便已有之。

最近德清在整理西汉末发展起来的谶纬神学,发现其中的《春秋元命苞》便有更为完整的讲述,可见王充所论,亦有所本也。

如书中讲:

不以命制,则愚者悖慢,智者无所施其术。

殊物逆道,天不杀。

故立三命以垂策,所以尊天一节。

三者,法三道之术。

命者,天之命也,所受于帝。

行正不过,得寿命,寿命,正命也,起九九八十一。

有随命,随命者,随行为命也。

有遭命,遭命者,行正不误,逢世残贼,君上逆乱………略

以上可以看出,“三命”之说,起源之早,但史书上多只偶记术士,书则甚少,因为术家本来社会地位不高,所以收录很少,但是民间活动是比较普遍的,且多有传承。

偶有史书讲,也只是只言片语而已,时间长也会流失,因为并非官方重视,尤其不宜散落于民间之书说。

即使像谶纬神学这种大宗之学,自理学兴起后,都已经被封杀,至今不见完书,只是从星占书中偶然提及,则术数的宿命,亦可想而知,民间禁习,亦不流通,甚至史书记载亦不多。

至今可以看到的论命实践,其实在《三国志》中的管辂就有自评,还有北齐的魏宁为武成帝算寿命,再之后是唐初的吕才批评禄命和中唐韩愈对李虚中三命术的赞扬,这些记载都可以看出,命理之学,其实一直在流通,只是一般人接触很少,史书看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,除了以上。

《隋书》中记载临孝恭著有《禄命书》二十卷,但是至今已看不到。

而且在萧吉所作的《五行大义》也引用有《禄命书》和《禄命诀》,另外有2处引用《孔子元辰经》有北斗七星与起小运的用法,可见这些书也都是早期的算命理论书,只是目前都遗失,再看《隋书》,收录有《孝经元辰经》,《推元辰厄会》,《五行元辰厄会》,《杂元辰禄命》,《湴河禄命》等书籍,亦皆是推命之法。

而《新唐书》又有《四民福禄论》,《禄命书》,《吕才阴阳书》53卷,《禄命人元经》,杨龙光的《推计禄命厄运诗》等。

到南宋的郑樵《通书》所收之禄命书,则数十上百种不为过,只是无论是魏晋,南北朝,还是隋唐,甚至宋朝的绝大多数命书,均已经流失,我们目前看到的其实是很小一部分,可能源头书都是一脉相承下来,各得其偏,发散成诸书流通,真假混杂。

南宋晁公武(1105-1180)的藏书家,在其著作《郡斋读书志》卷十五论五行中提到:

自古术数之学多矣,言五行则本《洪范》,言卜筮则本《周易》,近时两者之学殆绝,而最盛于世者,葬书、相术、五星、禄命、六壬、遁甲、星禽而已。

然六壬之类,足以推一时之吉凶;

星禽、五星、禄命、相术之类,足以推一身之吉凶;

葬书之类,足以推一家之吉凶;

遁甲之类,足以推一国之吉凶。

以上可以看出作者观点,术数皆本于洪范与周易,而推人一生之命,星禽,五星,禄命与相术均可,观史亦确实如此。

又在的《珞琭子三命》一卷中讲:

右李献臣云:“珞琭”者,取“珞珞如玉,琭琭如石”之义,推人生休咎,否泰之法。

箕子曰:“五行,水、火、金、木、土。”

禹曰:“辛壬癸甲。”则甲子、五行之名,盖起于尧、舜、三代之时矣。

郑氏释“天命之谓性”,曰:“谓木神则仁,金神则义之类。”

又释“我辰安在”,曰:“谓六物之吉凶。”

此以五行、甲子推知休咎否泰于其传者也。吕才称起于司马季主及王充,其言浅哉。

然才所诋建禄、级禄,三刑、劫杀、建学、空亡、六害、驿马之类,皆今世三命之术也,亦在才之前矣。

由是观之,视他术渊源独远。

且小运之法,本于《说文》已字之训;

空亡之说,本于《史记》孤虚之术,多有所自来,故精于其术者,巧发奇中最多。

以上可以看出,晁公武对三命术起源的看法。

认为三命术其实渊源非常久远,三代之时便已经有,汉唐以来皆承继发明之。

又认为唐太宗时期的吕才认为起于王冲,司马季主是浅薄的看法,即使是他引用的论命方法,也不是隋唐时期就有的。

以上大概可以看出,命理学的起源很早,并且可能从诞生之时,就已经非常成熟,只是因为时代变化,亦在不断发展之中。

命理学之所以大盛于宋明,与谶纬学,历法五星的禁习失真有很大的关系,早期的术士能够游说君侯,懂历法的,确实不必另外起一个小数来论命,因为军国星占学才是真正的顶级术数,但不同历法,没有人传,又经常封禁,游走在政治禁区,起起落落,太正常不过。

故司马迁在《天官书》中讲:

自初生民以来,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?

及至五家、三代,绍而明之,内冠带,外夷狄,分中国为十有二州,仰则观象於天,俯则法类於地。

天则有日月,地则有阴阳。

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。

天则有列宿,地则有州域。

三光者,阴阳之精,气本在地,

而圣人统理之。

幽厉以往,尚矣。

所见天变,皆国殊窟穴,家占物怪,以合时应,其文图籍禨祥不法。

是以孔子论六经,纪异而说不书。

至天道命,不传;

传其人,不待告;

告非其人,虽言不著。

可见家法严格如此,术数注定不会普传。

二:从原文内容谈起

了解前面的背景下,我们再回头看此书的内容,想来就会清晰一些。

作者名为“珞琭子”,盖是取老子《道德经》的“珞珞如玉,珞珞如石”之义,明显看出是一位喜欢道家文化的人物。

(1)看作者自述:

臣出自兰野,幼慕真风;

入肆无悬壶之玅,游街无化杖之神。

以上可以看出几个小点:

1:自称臣,是对于皇帝而言之的,一方面说明其认识皇帝,赋文呈其皇帝的。

2:幼则少年,真风便是道风,从小便喜欢道家文化,后面是举例。

德清按:

以上一个道士形象便已经很明确,但具体的时间点,则并没有注定。

(2)作者讲述书中内容

今集诸家之要,略其偏见之能,是以未解曲通,玅须神悟。

德清按:

以上可以看出,此篇赋文是“集要略偏”,也类似于孔子的删诗书。

一方面说明在他之前,前贤已经有非常多的禄命论述,另外一方面可能显的非常繁琐累赘,复杂难以应用,故他来做删定,所以讲这篇赋文也是经过提炼而成。

(3):作者书中引用人物

至於公明、季主,尚无变识之文;

景纯、仲舒,不载比形之妙。

详其往圣,鉴以前贤;

或指事以陈谋,或约文而切理。

多或少剩,二义难精。

今者参详得失,补缀遗踪,规为心鉴,永挂清薹,引列终绪,千希得一。

德清按:

以上举管辂,司马季主,郭璞,董仲舒,亦可知作者是受以上4人影响。

司马季主和董仲舒皆是西汉初期的人。

管辂是三国时期(209-256)时人。

郭璞是东晋时期(276-324)时人。

可知作者,起码是东晋后的人物,也就是324年后的,也是书中引用最晚出的一个人物,也就是说最早不会早于此。

书中另外列举有一些人物,不类举。

到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作者是道士,而且是东晋后的人物。

三:《濯缨亭笔记》所讲

《三命通会》卷三收录的《子平说辩》是引用自戴冠的《濯缨亭笔记》,而戴冠是引自沈诚,这段说法,历来为学人所宗,亦具参考价值,原文如下:

子平之法,以人所生年月日时,推其禄命,无有不中,其原盖出《珞琭子》。

世有《元理消息赋》一篇,谓其所作。

然观其文,殆后人为撰,非《珞琭》之真本也。

珞琭子后,逮唐有李泌、李虚中之徒,皆祖其术。

泌尝出游,得僧一行所授铀钹要,占人吉凶极验,泌以是传之李虚中,推衍以用之。

珞琭以年,虚中以日,其法至是一变。

后有麻衣道者、希夷先生及子平辈。

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,专主五行,不立纳音,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。

子平没后,宋术士号冲虚子者,精此术,当世重之。

时有僧道洪者,得受其传,后入钱塘,传布其学,世俗不知其所由来,直言子平耳。

后道洪传之徐大升,今世所传,如《三命渊源》、《定真论》等篇,皆其所著,以是本书变易尽矣。

德清按:

以上是沈诚给出的命理脉络传承,一直说到南宋徐大升作的《三命渊源》。

这里明确指出,徐子平之法,源头出自珞琭子,而在珞琭子后面举例的3个皆是唐朝人物,僧一行,李泌,李虚中,最后才是徐子平,这里最早的就是僧一行(683-727)时人,也就是唐玄宗时期,并且精通天文历法星占,编制《大衍历》,后面的暂且不论。

按照沈诚的意见,珞琭子,则起码是一行之前的人,介于郭璞与僧一行,并且受皇帝礼重的一位道士。

介于东晋与唐初中期,也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,而这个说法成立,当时最权重,受皇帝礼遇的道士莫非陶弘景与陆修静,两者一南一北,为道教革命,陶弘景更是有山中宰相之称,此是另外一说。

四:四库馆臣的看法

朱牟《曲洧旧闻》云:世传《珞琭子三命赋》,不知何人所作,序而释之者以为周世子晋所为。

然考其赋,有秦河上公,又如悬壶化杖之事,皆后汉末壶公,费长房之徒,则非周子晋明矣。

是书前有楚颐序,又谓珞琭子者,陶弘景所自称。

然禄命之说至唐李虚中尚仅以年月日起算,未有所谓八字者。宏景之时又安有是说乎?

而晁公武《读书志》亦云:

宣和建炎之间是书始行,则当为北宋人作。

旧称某某,皆依托也。

自宋以来,注此赋者有王廷光,李仝,释昙莹及子平四家。

德清按:

四库否定是子晋所作固然合理,但陶弘景则未必。

其一是李虚中之前,命理学说已流通,吕才之时便有提到时辰,管辂占风案例,则月日时皆用,再风角占侯之书皆是。

李虚中是命理学者之一,因韩愈写墓志铭为世所识,却并不是始于李虚中,故怀疑得不当。

至于引晁公武所讲,则因为四库只知道四家注的新编版,而不知新雕版本。

玄和建炎,即是1119-1131年时期,北南宋之交,其时是王廷光与释昙莹完成注解,故方流传是可以理解的。

五:注家的年代介绍

《三命消息赋》有两个版本,一个是新雕版,一个是新编版本。

新雕版本是东方明,李仝注。

新编版本是李仝,王廷光,释昙莹,徐子平四家注,皆有序文,先从序看。

原文( 1):释昙莹序部分

珞琭子书斯文举矣。

古所谓“不知命无以为君子”,余获其文积有年矣,而禅余之睱,未尝忘之。

于是立节苦心求仁,养志不言之教可以为师。

郑潾李仝得志于前,单见浅闻续注于后,将使来者用广其传,凡我同流,无轻视耳。

建炎改元丁未太岁夷则嘉禾望日释昙莹序。

德清按:

建炎改元即是1127丁未年,夷则是农历七月,望日是15日,嘉禾就是浙江嘉兴府,可见是一位佛门大德。

得来有年,可见参究很久,说明赋文在1127年以前就已经得到。

前面还有郑潾和李仝两个人的注解,可见赋文北宋初就流通,并不是北宋末。

原文(2):董公权为莹师序部分

珞琭子实天下命论之母也,

根其萌兆,得其荣枯,深造其旨者,玄断神遇。

嘉禾莹师深得其道,不愧古人,慨然刨析而注解之。

建炎戊申重十日董巽公权序

德清按:

董公权是宋代官员,称其为莹师,可见尊重,对赋文也是极其完美,认为是天下之母,序是写于1128戊申年。

原文(3):楚颐为莹师写序

陶弘景自称珞琭子,盖取夫不欲如玉如石之说,方其隐居时号“山中宰相”,故著述尤多。

命书作赋其言愈见精妙,至于凝神通道,岂浅闻之士所能及哉。

题篇直曰珞琭子,则谓陶弘景,复何疑焉?

莹师禅老能研究成文,用心亦已勤矣,警化诚不浅尔。

世莫知珞琭子为谁,因以所闻而叙之。

朝议大夫前通判株洲军州赐紫金鱼楚颐养正撰

德清按:

以上明确提出,珞琭子就是南梁陶弘景。

按照陶弘景的成长背景论,亦有可能。

原文(4):王廷光自序部分

保义郎监内香药库门臣王廷光

术家之学推之于数者,其类浸多,而体咎悔吝之占,盈虚衍忒之侯,先后修短之期,高卑巨细之品,或见于眂气察色,谶纬浸象,推步星,考系音声,多骈旁枝,靡漫流宕,不可胜道,而要之议论,有合于圣贤画卦,重爻,立法,而得指归者,珞琭子三命而已。

宣和五年八月初四日臣谨序

德清按:

王廷光对三命消息赋高度肯定,宣和五年即是1123年做的注解,也是朝廷官员。

原文(5):李仝自序

予观《珞琭子消息赋》,乃三命五行之指南也,今取郑潾所注解,当者载之。

嘉佑四年己亥十二月二十一日宜春李仝

宋仁宗登极三十六年己亥岁刊

德清按:

李仝注解,成于1059年,是他平时认真钻研系统而成,而且前面还有郑潾的注解。

李仝之前,还有东方明注解,并且引用有天圣甲子,也就是北宋1024年,可见其活动在宋仁宗早期,李仝注解中,还有一句:

“诸家之注,至此惧不明其理”

可见在郑潾之前,还有好几家注解,再考虑仅仅是注解,而不是原文,故其赋文的实际成书内容会更早。

虽然随唐书中皆没有其篇目,但此书已经不可能是宋人可以为之的。

再考虑赋文中讲的“集诸贤之说删定,可以讲,不仅此赋文比较早,而且命理的述说一直都很多,只是流传到今日非常少。

六:注家对珞琭子的看法

原文(1):东方明部分

臣者,是子晋于君臣父子称。

德清按:

这里表达的是珞琭子是子晋,即周灵王太子,王子乔字。

这应该是通过这个举例,来讲珞琭子的身份是太子,但应该不实。

原文(2):王廷光

世传珞琭子以为梁昭明太子之所著,及东方朔疏序又以为周灵王太子子晋之遗文,二说皆非也。

此篇言悬壶化杖之事,即卷终举论郭景纯,董仲舒,管公明,司马季主皆汉,故事前后不同。

其谓“臣出自兰野,幼慕真风”者,乃知是达观之事,不显其声名者也。

德清按:

王廷光批评市面上流传的珞琭子是梁朝的太子萧统,此说是错误的。

萧统即501-531时人,出于南梁时期,唐朝以前。

萧统酷爱读书,笃好玄学,在太子位上广纳人才,勤于著述。当时东宫号称有书近三万卷,“名才并集,文学之盛”,被认为是自晋、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。他主持编撰的《文选》(史称《昭明文选》),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七百余首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诗文总集,后世形成专门研究《文选》的“选学”,但后面的“兰野之士”,是否定非尊贵之身,而是达观之士。

原文(3):徐子平

臣者,太子自称于君父前也。

生于内庭,有芝兰之野之称。

德清按:

以上可出,徐子平亦认为是太子所作,也就是南梁的萧统。

“兰野”,解为内庭,也就是皇宫。

但兰野,幼慕真风,又起名珞琭子,通于道术,很难说是太子所为。

小结:

综合历史上流通的诸家观点看法,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

1:作者是道士,且为君皇器重的人物。

2:书成于南北朝-唐朝期间,非宋朝产物,而且书中还有很多著述是晋汉之前承继下来的。

至于具体是谁成书,四库认为是宋人,这个可以直接否认。

另外子晋说也否定,诸家比较齐同的皆是定在南梁,具体到名字的一者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,另外一则是南梁陶弘景,陶弘景即456-536时人。

根据史书看,其出身士族,从小好道,跟随道士学习,并且隐居茅山终身不士,一辈子都在著述修书,故其著述非常丰富,故有很大的可能就是陶弘景本人成的。

他符合赋文的成书背景需要的条件,而且在郑樵的《通志》中记录有很多关于陶弘景的三命著述,目前都已流失,书单如下:

1:陶隐居《天文星经》五卷

2:陶弘景《三命抄略》

3:陶弘景《五行运气》一卷

4:陶隐居《易髓》三卷

5:《陶隐居》一卷

通志中收录有70多种禄命著述,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被收入在《五行精纪》,可见以前的命理著述是非常丰富的,只是流传至今已经不详,故综合探索下来,认为该篇赋文,极有可能是在南北朝时作,而作者亦可能是陶弘景。

书中最后还教人修福积德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,原文如下:

贵而忘贱,灾自奢生;

迷而不返,祸从惑起。

想来作此文,一方面是为往圣继绝学,另外一方面是使人知命而为,不论富贵贫贱,亦要惜福行善,则灾除而福至,祸远而贵临,是知命亦乐天,为人则多阔达之气矣~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